您的位置: 首页 >校园报道>校园报道>详细内容

校园报道

研学实践 | 感受湖湘文化 探索岳麓地理之美

来源:黄赛芬 发布时间:2024-04-06 08:30:20 浏览次数: 【字体:

3月22日,银河国际地理研学社的同学们踏足岳麓山,开启了一场学科融合研学实践之旅。本次活动由我校地理高级教师黄赛芬带队,地理学科组青年教师廖江博、生涯规划教师阳露和政教处孙杰老师参加。师生一起探秘湖湘文化基因,开展地理实地教学。在行走的课堂中感受岳麓山独特的地质地貌之美,以科学教育赋能地理学科。

踏古寻智·与贤共行

朱张古道,千年沧桑的见证者,每一块青石板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同学们漫步其上,聆听历史低语,感受智慧激荡。在这条古道上,同学们不仅是行走,更是与千年前的智者朱熹对话。他的智慧如星光般璀璨,穿越时光的隧道,照亮着同学们前行的道路。每一步的踏响,都是与历史的共鸣,每一次的深呼吸,都是对古人智慧的领悟。同学们在这里,不仅是用脚丈量着古道的长度,更是用心感受着文化的深度。

品读湖湘·古韵岳麓

岳麓山脚,同学们结合《中庸》与自卑亭的地理位置,探究“登高必自卑”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与品德。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同学们在此深度解读岳麓书院所蕴含的厚重湖湘文化底蕴,感受经世致用的儒家情怀。爱晚亭边,同学们仰望岳麓山的壮丽景色,观察山间岩石,思考地质变迁的过程,领悟着地理地貌对人文历史的塑造作用。禹王碑前,同学们肃立致敬,仿写碑文,体味着古代先贤的智慧与担当。

野外课堂·科学赋能

纸上得来终觉浅,躬行实践方得真。走进岳麓山清风峡,黄老师向学生系统地介绍了野外地质勘探的传统工具(地质罗盘、地质锤和放大镜)以及现代技术工具(数字化图像采集工具——相机、便携式数据分析设备——笔记本电脑、高精度超智能定位仪器——手持GPS),并讲解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她介绍了野外观察岩石、判断岩石类型以及辨别矿物硬度的一些科学方法。

结合岳麓山上的岩石标本,黄老师深入讲解了岳麓山的岩石类型及形成原因,使学生们能够直观地理解沉积岩的特点以及岩石在差异性侵蚀和风化作用下的变化。同学们手持地质锤,每一次敲击都仿佛在与岩层深处的秘密进行对话;每一次震动感知,都是对地质构造的一次深入解读。在放大镜的映照下,岩石的纹理与结构清晰可见,大自然的奥秘得以展现。

廖老师为学生们演示了如何使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包括走向、倾向和倾角,并指导学生们动手实践,尝试绘制地层倾斜状况的示意图。在这一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得到了紧密结合,学生们在真实的地理环境中积极参与, 不断尝试和实践,从而加深了对地理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合作共建·谱写新篇

“研”途是风景,是收获,背后是学校领导的支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此次研学活动,在《中学地理研学课程化路径研究》课题提出“四维 ”“五策 ”“六化 ”的地理研学课程化框架的构思下应运而生,以《寻访岳麓山古游道·探秘湖湘文化基因》为主题,旨在引领学生深入体验、感悟地理的无穷魅力。这不仅是对湖南省教育学会“十三五 ”规划重点课题的响应,更是对中学地理教育课程实践化、特色化的勇敢探索。

活动汇聚了来自不同学段、不同学校的师资力量。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本次课程设计与实施得以高效进行。参与本次研学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老师有:湖南师范大学易立文教授,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徐浩森博士,长沙市一中汤江波老师,银河国际黄赛芬、傅文靖、肖映红老师。

此次活动不仅是对湖湘文化的探索,更是对岳麓山地理特征的探寻。通过此次野外考察,同学们从书本走向自然,充分体会到了观察与思考在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f1bf******330400da12b4e2f8ca2574d.png

f747a4fd99134d31be8a4a42a72da177.png

cd10830c42534ec984af564e117967c0.png

终审:樊老师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