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校园报道>校园报道>详细内容

校园报道

银河国际科学教育2025年3月微专刊(总第11期)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21 20:00:31 浏览次数: 【字体:

银河国际科学教育微刊

理念+

我校教师参加“五有四化”主题式教学学术研讨会,助力科学教育创新发展

活动+

“科学 + 厨艺劳动” 上线,初一学子解锁烹饪中的科学密码

“科学 + 劳动” 落地,校园 “空中实验室” 育时代新苗

探行洋湖“水”韵,筹备地理研学课程

李四光少年科学院正式成立

成效+

青年(党员)教师智慧课堂竞赛 创新教学模式赋能科学教育新发展

我校教师参加“五有四化”主题式教学学术研讨会,助力科学教育创新发展

76e1e23b34a549f2985eabde80c5c42e.png

为深化智慧课堂应用,推动作业设计与评价改革,2月19日下午,科研处组织召开“智慧作业设计与应用专题研讨会”,各学科教研员与智慧课堂平台技术人员围绕“数据驱动作业分层、技术助力减负增效”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3月27日,由国家级教学成果推广项目组主办的“五有四化”主题式教学学术研讨暨课堂展示交流活动在长沙铁路第一中学举行,我校科研处副主任黄仁忠、地理学科高级教师黄赛芬老师参会。          

会上,刘玉岳教授作题为《AI赋能“五有四化”主题式教学实践路径》的国家级教学成果报告,深入阐述AI与教学理念的融合、AI辅助教学设计与实施、AI助力教学评价与反思以及AI重构课堂新生态的展望。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杨现民进行《生成式人工智能何以赋能教育教学》的专题讲座,为参会教师带来前沿的教育技术和理念。

我校教师黄赛芬凭借在地理科学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成果,被聘为“五有四化”主题式教学研究中心兼职教研员。

“科学 + 厨艺劳动” 上线,初一学子解锁烹饪中的科学密码

ffe4bfe15f894317ad0ca183974db7f9.png

本学期,学校陆续开出“科学+”系列融合课,“科学+厨艺劳动“于3月正式上线。厨艺劳动课是在原有的厨艺特色课程基础上由政教处与初一年级组联合做迭代策划,以“设计制作营养餐”为主题,将科学教育理念深度融入劳动教育场景,为500余名初一学生打造别开生面的“科学教育实践课”,实现技术学科、生物学科与劳动实践的三维深度联动。

通用技术教师以“厨房中的大学问”为切入点,重点讲解刀具和厨具的安全操作规范及使用要领。生物教师结合《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用数据模型计算营养配比,揭示“一餐一饭”背后的科学逻辑。

理论学习后,同学们们分组走进食堂实践基地,在教师与家长的悉心指导下,将刚刚学到的科学知识活学活用,依据营养配比精心设计菜谱,施展基础烹饪技能,在食材的切配、火候的掌控、调料的添加间,真切理解食物加工里蕴藏的科学原理,逐步筑牢食品安全意识,在菜品创新与改良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科学 + 劳动” 落地,校园 “空中实验室” 育时代新苗

47cb742162a14109ad******4250c8bd2.png

阳春三月,学校正式启动”科学+劳动实践“项目,学校将第一教学楼500平方米的屋顶设计成立体生态植物种植研究基地,为学生搭建"科学研究+劳动实践"的新平台。这项由政教处联合高一年级组共同打造的特色项目,是学校原有劳动课程的又一个迭代项目。自启动以来已完成土壤改良、智能灌溉系统搭建及首批作物播种工作,辣椒、茄子等时令蔬菜已破土萌芽。

"这不是简单的劳动体验,而是沉浸式的科学课堂。"高一年级罗杰主任介绍,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需运用地理学科知识分析楼顶微气候特征、土壤特性,运用生物知识设计轮作方案,运用化学知识检测土壤成分、分析肥料的化学反应过程,为合理施肥提供科学指导,保障作物茁壮成长。通过跨学科整合实践,有效培养同学们的科学素养。

学校已将生态植物种植研究项目纳入校本课程。政教处李兵主任表示:"我们期待通过这个'空中实验室',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真正将'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探行洋湖“水”韵,筹备地理研学课程

15f9fa626e61476a8d1abb2e82856b80.png

为提升地理研学课程设计与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黄赛芬中学地理名师工作室启动“山水洲城”系列主题研学活动。3月16日,工作室成员前往洋湖再生水厂进行实地考察,以确定“水”主题研学路线和活动内容。

工作室老师参观展厅,了解洋湖湿地公园的水系分布、水资源状况以及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实地考察污水处理的全过程,观察湿地生态系统,并在污水处理的各环节采集水质检测和分析所需样本,为后续“山水洲城”之水的研学课程开发奠定基础。

科学启航,未来可期|李四光少年科学院正式成立!

dac4d******074461a3f6230a281a2cc2.png

3月28日,科技强国,少年担当——李四光少年科学院启动仪式隆重举行。校领导、导师团队与学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意义非凡的时刻,为学校科学教育注入全新活力。

仪式上,党委书记李亮与学生代表唐才懿同学携手为“李四光少年科学院”揭牌。校长许韶歆在讲话中深情寄语,希望同学们以李四光精神为指引,永葆好奇心,敢于直面挑战,在科学探索中锤炼意志、收获成长。

李四光少年科学院的成立,是对李四光先生“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科学精神的传承,更是学校在科学教育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未来,李四光少年科学院将聚焦学生个性化培养,根据兴趣定制任务和项目,激发每位学生的创新潜能,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实践,从校园迈向更广阔的舞台。

青年(党员)教师智慧课堂竞赛 创新教学模式赋能科学教育新发展

29aac170dfab4459b989a116ee489424.png

3月中旬,我校成功举办青年(党员)教师"五有四化"智慧课堂片段教学比赛。比赛依托"有趣、有用、有理、有魂、有效"的"五有"理念,结合"知识结构化、结构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生活化"的"四化"策略,推动课堂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跃升。

特别是理科组参赛教师以跨学科思维、生活化情境和实验探究为抓手,生动诠释了科学教育的多维内涵。

如物理教师袁洪鑫在《火焰的影子——原子能级跃迁》中,通过自主研发的光影实验装置,将抽象的量子理论转化为可视现象,实现微观世界的直观呈现。数学教师凌红在《蚂蚁觅食——勾股定理的应用》中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工具优化路径规划,凸显STEM教育理念;生物教师樊龙青的《AI验血测百病——血液的组成》融合虚拟仿真实验,借助人工智能分析平台提升实验教学效能。数学教师杨帆、胡亚君、冯宽分别以《正太分布》《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导数及其几何意义》展开探究式教学,通过动态几何软件与大数据案例库,构建数学与物理、工程的深度联结。

理科组教师探索“强化实验探究、借助技术赋能、突出学科融通、注重素养评价”四大创新特色,与学校"科学教育特色校"建设目标深度契合,为培育学生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提供范式参考。

此次竞赛涌现的优质课例将纳入校本资源库,并通过跨校教研平台辐射区域教育。未来,学校将继续以课堂革命为抓手,推动科学教育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为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奠基。



终审:周纳多
分享到:
【打印正文】